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我国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在下列选举方式中,能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的选举方式是( )
A.等额选举 B.差额选举
C.直接选举 D.间接选举
2.全国人大代表、法学硕士邓聿文提议,选举法的修改应特别保障1.3亿农民工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之所以依法保障农民工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因为( )
①选举权、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②选举权、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 ③选举权、被选举权是公民直接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④农民工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某区通过居民直选、户代表选举和居民代表选举,产生新一届居委会。这反映了( )
①居民通过选举基层政府,参与民主管理 ②居委会干部居民选,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 ③居委会选举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本居住地区全体居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举居委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一项由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推出的“我向总理报民生”两会建议征集活动,吸引了超过20万名网民的参与。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网络问政”( )
①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新型、有效平台 ②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③使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渠道更加畅通 ④使公民的提案权得到更好的落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某地考核领导干部有新规定,群众投票不满意率达到50%就不称职,不称职者将进行组织调整或降职安排。这反映了我国公民通过( )
A.调整干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民主监督,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C.民主选举,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D.任免干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6.某市发改委举行水价调整听证会,提交听证的两套方案中,初拟的上调后的综合价格至少比目前高出40%。许多消费者对上调水价表示理解,但认为上调幅度偏大,“可能调价20%~25%比较合适”。如果给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新闻标题,最佳的是( )
A.积极行使基本民主权利 建言献策 为国分忧解难
B.自觉接受公民监督 集中民智 倾听民意
C.集中专家智慧 着眼科学决策
D.听证于民 决策利民
7.公民在网络上存在分歧乃至激烈争论都很正常,但不能成为动辄谩骂以至各种人身攻击的“网络暴民”。对“网络暴民”的行为,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①这是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具体表现
②对公民行使监督权不可求全责备 ③他们割裂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④他们是一种无序的政治参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8.(2010·江苏高考)某村在网上开办的“村民博客”不仅方便了村民直接参与村务管理,而且创新了农村基层管理模式。“村民博客”有助于村民( )
A.行使国家权力 B.行使民主权利
C.行使选举权 D.履行政治性义务
9.近几年来,全国一些城市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实行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候选人由提名改为自荐报名,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这一改革( )
A.确保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B.保障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C.推动了人民群众直接选出更加满意的人大代表
D.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10.2011年4月,某市政府开展“市民对话一把手”活动,将本市的工作重点、工作目标及兑现改善民主的各项承诺在本市电台与市民直接交流。四十位政府一把手在电台陆续与百姓共谋发展、共话民主。这一活动( )
①有利于公民依法充分行使监督权 ②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③表明我国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④有利于决策的贯彻实施,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2011·聊城模拟)一些重大政策和建设规划等问题都通过“民主恳谈会”的方式,征询群众的意见,这种形式已经成为基层政府联系当地群众的新形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B.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C.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D.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12.国家提出,政府机关要实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是基于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 )
A.知情权 B.决策权 C.监督权 D.表决权
13.在我国的现有政治体制中,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我国的( )
A.基层政权组织 B.基层自治组织
C.基层社会团体 D.基层经济组织
14. 某市人民代表大会经多年探索,创立了人民代表接待站和专职的人民代表联络员制度,每天至少有一位人大代表在现场听取民众反映情况。这一制度的创新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基层民主活力不断增强 ②公民的政治表达渠道不断拓宽 ③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 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逐渐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从公民角度讲( )
①应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职责、程序和要求
②必须完全准确地反映人们的心愿 ③需要完善法律,为公民提供参与政治生活的法律保障 ④要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公民意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20分)有记者提问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肇星:“《选举法》这次修改的一个重点是城乡拟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我们看到有评论说,这将实现人人平等,我的问题就是,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之前进行的人大代表选举是不平等的?”
假如李肇星让你来回答,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17.(20分)至2011年1月1日广州市禁摩已4周年。除执行任务的军警用摩托车外,广州禁止摩托车在市区范围内行驶。广州市登记在案的26万辆摩托车必须报废或迁移。“禁摩”将影响到不少人的生活方式,甚至生存问题。但同时也有利于广州市交通秩序的改善,有利于社会治安的好转,有利于减少噪声污染和废气污染。
(1)请问你赞成还是反对“禁摩”,并说明理由。
(2)公民有批评、建议权,公民有序地行使这一权利的民主形式日益丰富。假如你对广州市的“禁摩”有意见或建议,你会通过哪些途径提出来?(要求至少写三个途径)
答案及解析
1.【解析】 本题考查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由材料中“选择余地”、“相互竞争”等信息可知B正确。
【答案】 B
2.【解析】 本题考查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意义以及人民民主的基本特征。我国之所以依法保障农民工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方面由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民民主的主体是广泛的。①②④观点正确;③观点错误,可排除。故选B。
【答案】 B
3.【解析】 此题考查居民选举的意义。居民选举产生新一届居委会,有利于基层民主建设,②③正确;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政府机关,①说法错误;④中的全体居民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选B。
【答案】 B
4.【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网络问政意义的认识。在我国,人民行使权力是间接的,③错误;提案权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权利,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
【答案】 A
5.【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民主监督权的理解。调整和任免干部均不是公民的权利,故A、D不选。材料反映的是民主监督而非民主选举,C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6.【解析】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决策,而不是民主监督,B不符合题意,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听证,而不是专家咨询,C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7.【解析】 此题考查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①不对,“网络暴民”的行为没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是错误的;②不对,“网络暴民”的行为不是行使监督权的行为;③④符合题意,应选D。
【答案】 D
8.【解析】 本题考查基层群众自治的相关知识。D排除;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具有间接性,故A排除;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选为或被选为人大代表的权利,故C观点与题意无关;答案为B。
【答案】 B
9.【解析】 人民选举代表,组成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A错误。社区居民委员会不是人大,不是国家机关,C、D错误。
【答案】 B
10.【解析】 ②与材料信息不符;③将材料信息理解为基层民主是错误的。排除②③,故选A。
【答案】 A
11.【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参与民主决策的不同形式的理解,通过“民主恳谈会”,是反映收集民意的新形式,属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12.【解析】 上述要求的目的,是让公民了解决策的内容,以便于其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即这一制度实施的根据就是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故选A。
【答案】 A
13.【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村委会性质的理解。A为国家机关,C为社会团体,D为经济组织,而农村村民委员会属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选B。
【答案】 B
14.【解析】 人民代表接待站和专职的人民代表联络员制度的创立,为公民反映意见、提出建议提供了新的渠道,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好实现,①②当选。③与材料无关,④中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包括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材料未曾涉及。故选A。
【答案】 A
15.【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对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需求,主体是公民,②③都不是对公民的要求,故选C。
【答案】 C
16.【解析】 本题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选举法》的修改为背景材料,考查我国的选举制度以及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原则,需要回答有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等相关知识。
【答案】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指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2)公民的政治权利的行使需要一定的物质、法律、制度保障。在实际生活中,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又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3)选举制度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有了很大进步,所以《选举法》也要随之修改完善。
(4)这种观点把民主权利和民主权利的实现两个问题混淆在一起。新中国建立后,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就有了参与政治生活的平等权利,而这种权利的实现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17.【解析】 本题是开放型试题,考查公民的权利、民主监督的方式等知识。第(1)问考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做好这一问,要求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第(2)问考查学生对民主监督方式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只要熟悉基础知识,就能很容易做出来。
【答案】 (1)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对“禁摩”的看法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理由。在表明理由时,不仅要说明摩托车本身的利弊,更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反对“禁摩”,那么使用摩托车带来的弊端政府该如何解决;如果赞成“禁摩”,那么“禁摩”的弊端该如何弥补,如改善公交,对因“禁摩”而失业的人员,可免费培训,优先就业等。
(2)所述途径要体现“有序”,即在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范围内。如在政府网站留言,或在网上评议广州“禁摩”;通过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方式把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反映到政府;向人大代表反映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由他们反映给政府;向新闻媒体投稿,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或建议,从而引起政府的注意。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