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1·淄博模拟)2010年3月28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暨“雪域宝鉴——见证西藏历史、弘扬藏族文化”大型主题展览在北京举行。该展览( )
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将会促进藏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③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 ④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0年9月10日,一百多位专家学者聚集苏州穹窿山,拉开了《孙子兵法》系列活动的帷幕。据此回答2~3题。
2.《孙子兵法》成书于2 500年前,下列对当时中华文化发展状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统一的民族文化得到发展
B.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逐渐形成
C.古代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D.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3.《孙子兵法》作为世界军事文化史上的瑰宝,采中国百家之长,兼收并蓄了许多优秀思想,有着非常深厚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孙子兵法》( )
①显示出中华文化具有无穷的魅力 ②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 ③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③
4.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和”字表演,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字的魅力,也让世界看到了“和”字文化散射的东方文明的价值追求。这说明中华文化( )
①源远流长 ②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③其中的“贵和”思想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 ④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5.德国法兰克福图书展览会上,中国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宾国向世人展示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其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让参观者如醉如痴。这反映的中华文化的特征主要是( )
A.博大精深 B.源远流长
C.求同存异 D.兼收并蓄
6.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记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历代的史书典籍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④我国民族众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在广西,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壮、瑶、苗等11个少数民族,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在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是( )
①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②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之精髓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 ④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的显示
A.①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和谐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支撑。对中华文化中的“和谐”,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化历来重视求同存异,能和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②中华文化的和谐是指文化的大同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它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④中华文化主张在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和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了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 ②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 ③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 ④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11.(2010·汕头模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大会发言人的邀请,2010年3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在被问及去台湾的强烈愿望时,温总理说,我认为中华民族5 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 000年的文化。可见( )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②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 ③各民族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④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2.“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特别是行书《兰亭集序》潇洒飘逸,骨骼清秀,蕴涵着极丰裕的艺术美。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奥秘。这说明( )
①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④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孔子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的收集整理编成《论语》一书,这本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这说明( )
A.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B.中华文化需要不断地继承和创新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D.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
14.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这体现了(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中华文化不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③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切成分 ④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从神农氏至今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包括光彩照人的中华茶文化。可以说,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每页都散发着茶香。这表明( )
A.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20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二十六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恺撒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迁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唯有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1)查阅资料,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华文化能够绵延至今而且从未中断。
(2)中华文化的绵延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7.(20分)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你可以为续写中华文化更加壮丽的篇章做些什么?
答案及解析
1.【解析】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④说法错误。西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①②③符合题意。
【答案】 A
2.【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故B正确。
【答案】 B
3.【解析】 ②④说法本身都不正确,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答案】 D
4.【解析】 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贵和”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非世界文化的主流,排除③④。
【答案】 D
5.【解析】 材料显示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选A。源远流长强调未中断,B不符合题意。C、D指中华文化的包客性,均不选。
【答案】 A
6.【解析】 “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人们为……而感动”体现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这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问题,而非主旋律、主心骨问题。①④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B。
【答案】 B
7.【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书典籍上证明。④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项。
【答案】 C
8.【解析】 ①③④观点正确,符合题意,均选;②说法是错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之精髓,因此该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
9.【解析】 ②观点是对和谐文化的错误理解,应舍去。①③④符合要求。
【答案】 C
10.【解析】 ①②说法本身错误,排除。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性,即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吸收、借鉴西域佛教文化中的礼佛习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故③应选。④表述正确且符合材料,入选。
【答案】 D
11.【解析】 材料强调中华文化的震撼力,以及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故选②④。①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12.【解析】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①错误,应为汉字。④错误。
【答案】 C
13.【解析】 《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可见史书典籍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选C。
【答案】 C
14.【解析】 错选②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中华文化能够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③错误。中华文化“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故①④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15.【解析】 本题易错选C,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区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这两个基本特征。本题以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为背景,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基本特征的理解,题干中“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每页都散发着茶香”这一信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故本题选B。
【答案】 B
16.【解析】 第(1)问可从包容性角度回答;第(2)问可从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的角度来回答。
【答案】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①民族文化是民族形成的一个主要标志,在民族的成长壮大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②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重要标识。③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17.【解析】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努力改造主观世界。
(3)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为续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做出自己的贡献。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