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第1讲 生活与消费 一、选择题 1.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建成通车,京沪两大城市之间实现4个小时直达。对于高铁这种交通方式,有人说,虽然它的价格高,但速度快,用时少;也有人说,虽然它的速度快,但价格高。不同消费者对高铁关注的共同点表明(  )  A.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 B.商品价格的高低反映商品质量的优劣 C.人们选择商品时,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 D.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第一种观点看重高铁速度快,重视的是高铁的使用价值;材料中的第二种观点强调的是高铁价格,而高铁的价格是由其价值决定的,故选D,排除C。商品价格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商品质量的优劣,B错误;A与题意不符。 2.(2011·福州模拟)2011年国庆长假期间,某市家电市场借“以旧换新”发起让利活动,五星电器推出购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厨卫单件“满1000元送500元”“满2000元送900元”的优惠活动;长虹推出护眼欧宝丽平板电视以旧换新4999元特价;国美还对准高温商机推出空调节,活动现场购买流行品牌空调可享受多重优惠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回收的旧家电仍是商品,因为国家财政补贴回购 ②回收的旧家电仍是商品,因为它们还在进行商品交换 ③以旧换新活动有利于鼓励人们遵循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原则 ④以旧换新活动有利于拉动消费需求,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商品的判定、影响消费的因素和消费原则,旨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回收的旧家电仍是商品,因为其仍处于流通领域,②当选。题中商家开展的“以旧换新”活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③当选。 3.(2011·济南模拟)2011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持续走高,1月4日为6.6215,2月18日为6.5781,走高434个基点,并连续创汇改以来新高。下列观点与这一变化不符合的是(  ) A.进一步提高了外商在我国投资的吸引力 B.中国居民赴美国旅游可以购买更多的服务 C.对中国商品出口到美国带来更大的压力 D.用同样数量的人民币能进口更多的美国商品 [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材料表明,人民币在升值,美元在贬值,这一变化会导致外商在我国的投资成本上升,不利于提高外商在我国投资的吸引力,本题选A,其余选项均与题干要求不符。 4.张某有5万美元,他决定将其中的2万美元换成人民币,3万美元换成欧元,根据下表四家银行提供的当天外汇报价,张某应选择的银行分别是 (  ) 银行 汇率 甲 乙 丙 丁  1美元兑人民币 6.5227 6.5248 6.5257 6.5235  1欧元兑美元 1.4235 1.4258 1.4241 1.4222  A.甲和丁 B.丙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乙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汇率的有关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两种不同货币的汇率变化关系。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越高,则同数量的美元兑换的人民币越多,故将2万美元换成人民币应选择丙银行;欧元兑美元的汇率越低,则同数量的美元兑换的欧元越多,故将3万美元换成欧元应选择丁银行。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项。 5.(2011·课标文综)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  ) A.1452万元 B.1320万元 C.1210万元 D.1100万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解题关键是理解单位商品价值量、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使用价值总量、一定时间内的商品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2011年该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10%,即现在的劳动生产率是原来的110%,则2011年该企业的生产总量为10万(件)×110%=11万(件),由于2011年该行业的社会生产率提高了20%,即为2010年的120%,那么2011年该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120%=110元,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110元×11万=1210万元。应选C项。 6.右图反映的是价格变动对A、B两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影响,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①A可能是生活必需品 ②B可能是生活必需品 ③A商品价格上涨往往使A商品销售者的总收益(P×Q)增加 ④B商品价格上涨往往使B商品销售者总收益(P×Q)增加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一般情况下,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即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涨落,往往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急剧变化,而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其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迅速减少,据此可以推断,图中A可能是生活必需品,B可能是高档耐用品,故选①,不选②。A为生活必需品,其价格上涨,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急剧减少,其销售者总收益会增加;B为高档耐用品,价格上涨会使其销售量急剧减少,其销售者的总收益很难增加,故选③,不选④。本题选A。 7.2010年某商品的价格为300元。2011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了一半,与此同时(  ) ①纸币的发行量增加了一倍,若其他条件不变,则2011年该商品的价格为150元 ②某公司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若其他条件不变,则2011年该商品的价格为150元 ③整个行业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若其他条件不变,则2011年该商品的价值总量减少10% ④流通领域货币流通次数增加20%,若其他条件不变,则2011年该商品的价格为180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商品价值量的因素及考生的计算能力。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生产某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了一半,该商品的价值量也降低一半,则该商品的价格为150元。若纸币发行量增加一倍,则该商品的价格会上升一倍,即300元,故排除①;商品的价格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故该商品的价格仍为150元,②当选;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故排除③;货币流通次数与商品价格成正比,因此该商品价格为150×(1+20%)=180(元),④当选;故答案为C。 8.(2011·深圳模拟)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商品使用频率不高,没必要买。如新郎、新娘在婚庆上穿的礼服,一件质量上乘的礼服售价在千元甚至在万元之上。这种“金缕玉衣”如果穿一次后就束之高阁,则十分可惜。对这类商品,适合的消费类型是(  ) A.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B.劳务消费和贷款消费 C.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D.租赁消费和有形商品消费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现实生活中的礼服消费切入,考查对消费的类型这一考点的分析能力。对于“穿一次后就束之高阁”的商品,这种商品从消费类型上看,属于有形商品消费,而不是劳务消费,A、B排除;贷款消费的对象主要是大件商品,比如汽车、住房等,而礼服这样的商品一般没有必要进行贷款消费,租赁消费比较适合,排除C,选D。 9.根据下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浙江省城乡家庭生活质量存在一定差距,城镇家庭享受型消费特征明显 B.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比农村居民的食品支出明显少 C.浙江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城乡家庭消费结构总体优化升级 D.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居民的消费水平,并与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答案] D [解析] 图反映的是,从1990年到2008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都在逐年增加,但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落后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所以,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落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故本题选D。图不能说明浙江省城乡居民的消费类型及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故A、B、C不选。 10.南京市某家庭2010年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单位:元) 总收入 食品支出 教育医疗支出 服装支出 交通通信支出 其他支出  40000 10800 10000 3000 5000 1200  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  )  A.27% B.25% C.36% D.75%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恩格尔系数的含义。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所以,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10800÷(10800+10000+3000+5000+1200)=36%。 二、非选择题 11.2011年7月,花生价格一路暴涨,成为了农产品新的“涨门人”。根据最新价格统计显示,被誉为“中国花生之乡”的青岛平度地区3级报价14200元/吨左右,4级成交13800元/吨,达到历史新高。而去年同期的花生价格仅分别为8100元/吨、7100元/吨。同比上涨了近一倍。对近期部分农产品价格暴涨的问题,农业部介绍,供求问题是主要原因。当然,部分农产品价格暴涨与市场的炒作有关。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回答: (1)分析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说明,如何控制部分农产品价格暴涨? [答案] (1)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部分农作物种植的面积减少且受灾严重,出口增加、国内市场供应量减少以及国内需求的增加,是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2)①全力保障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稳定农产品种植面积,优化和完善种植结构,抓好农产品生产供应和产销衔接、信息发布,确保市场价格基本稳定。②严厉打击炒作农产品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加强对农产品收购、流通等环节市场交易和价格行为的监管。 12.(2011·山西太原测试)阅读图表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趋势图。  注: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CCI)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消费者信心指数由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构成。消费者信心指数数据系列取值范围为0—200,100为临界值,100以上为信心较足,100以下为信心不足。 材料二 初步测算,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四季度同比增长9.8%。2010年10、11、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分别上涨4.4%、5.1%、4.6%,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超出年初3%的预定目标。2011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9%。据有关机构预测:在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国内经济步入结构调整的背景下,2011年上半年我国物价将面临较大压力,通胀风险不容忽视。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运用消费的相关知识,简析当前应该如何防止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下降。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①从2009年初到2010年上半年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攀升,反映了我国经济逐步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②2010年下半年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明显回落,不过,整体信心水平仍处于乐观区间,反映了消费者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未来走势表示满意和乐观。 (2)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必须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②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缩小收入差距。③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以及消费信心。国家出台相关措施调控物价上涨,抑制通胀预期。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让居民放心的消费环境。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