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测 试 《诗经·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社会状况是( ) A、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 C、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D、殷实的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 ) 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②人民生活同步富裕 ③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区别有( ) ①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②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③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④总体小康是我们的近期目标,而全面小康则是我们的最终奋斗目标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A、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C、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中的重要内容。这一目标的提出           ①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②是由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所决定 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④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一致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6、全面小康的标志之一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5%.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上述材料说明    A、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下降趋势 B、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化 C、城乡居民的消费以享受性消费为主 D、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已达到富裕阶段 7.下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认识错误的是 A.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B.必须保持各地平衡发展,不允许出现贫富差距 C.支持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D.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 我国现阶段要建立的全面小康社会 A.只是一个经济发展目标,主要是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是一种远大理想,还需要几代人的长期努力 C.是“三步走”战略目标实现后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 D.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9.“十五”期间,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据统计,2005年人均GDP达到2 882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 77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690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材料说明广东 A.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B.达到的是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平衡的小康 C.已建成宽裕型的小康社会 D.正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迈进 10、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②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③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④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⑤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 ) 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②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④人民生活同步富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标志是( ) ①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 ②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③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④人民的衣食住行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跨越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 ) 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袁争力 D.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4.总体上小康是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为此,我们要( )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 ②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③加快中西部的发展 ④坚持“五个统筹”的思想 ⑤构建和谐社会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 D.①④ 南京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实现了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共同提高。据此回答15—16题。 15.“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 ) ①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是 ( ) A.“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 B.“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C.科学发展观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D.科学发展观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非选择题 2007年2月11日,苏州市委书记向江苏省委书记汇报:“对照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去年年底苏州已经基本完成各项考核任务。”苏州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做法是,在目标定位上,“快中求好,好中求优”;在路径选择上,“扬长避短,整体推进”;在工作方法上,“以点带面,典型示范”;在组织保障上,“全市一盘棋,凝成一股劲”。 到2005年底,苏州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已经达到54143元,比省均目标高1.3倍。城市化水平达到6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比省均目标值低1.7%;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6276元,比省均目标值高2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93元,比省目标值高11%;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2.5%,比省目标值高2.5%. (1)总体小康的特征和表现是什么? (2)全面小康的目标是怎么样的? (3)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是什么? 18、截至2000年底,全国除市辖区以外的2000多个县级单位中,未达温饱线的占22.8%,居温饱线和小康线之间的占63 2%,居小康线和比较富裕线之间的占13.7%,达到比较富裕线的只占0.3%. 从人口看,2000年全国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占74 84%,接近小康水平的占12.82%,还有12 34%的人口未达温饱和小康。全国农村有3 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6 000多万人处于低水平的温饱,城镇有1 800多万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的贫困人口。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2001年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三四千美元,远远高于中西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 (1)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针对材料所反映的情况,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主要经济指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A C B D D B B D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C A C A A C B  17、(1)特征: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 (2)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三大区别:(1)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2)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特别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 (3)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18、(1)材料表明: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2)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几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项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