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四中《生活与哲学》期中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分×20=60分)
1.“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政治是基础,经济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被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论语》,成书已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这体现了
A.文化是思想家的精神产品的总和
B.文化素养只有通过阅读经典才能获得
C.文化经典是决定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3.一些学校在探索育人方式时,特别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例如把校训、校歌、格言警句等书写在校园中的醒目位置,“让墙壁说话”。校方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在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文化氛围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④文化活动促进文化理论的创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A.思维方式 B.交往方式
C.行为选择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上的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回答5、6题。
5.建筑是一首凝固的诗,“意趣幽远,境界隽永”。下面图中的建筑风格迥异,体现了世界文化的
A.多样性 B.继承性 C.同一性 D.稳定性
6.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民族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这段话主要阐述了
A.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D.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7.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③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新
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引起了两岸同胞的共鸣。这种共鸣
①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③表明了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
④体现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上面四幅图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它们分别属于___________的继承。
A.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思想 传统文艺
B.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C.传统思想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习俗
D.传统思想 传统建筑 传统习俗 传统文艺
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魅力。回答10、11题。
1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
①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这突出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
12.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凸显开放性和流动性。而处于内陆山地的滇黔文化则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具有内敛性。这表明不同区域的文化
A.受地理历史因素影响 B.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
C.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D.由不同风俗习惯决定
13.民居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的竹楼,蒙古族的蒙古包,羌族的碉楼等各具特色。这体现了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传统建筑凸显民族文化的个性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回答14、15题。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了中华民族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B.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C.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 D.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15.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
①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但有些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引发这种令人忧虑现象的原因是
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 ②大众传媒的商业性
③流行文化的超前性 ④大众文化的滞后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7.置身于文化生活的海洋,邂逅传统与时尚,品味经典与流行,享受文化大餐。我们需要
①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②避免不同文化相互冲击
③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④增强抵御落后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支教夫妻李桂林和陆建芬,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小学坚守19年,“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他们那种全身心投入山区教育事业的精神感动了国人。这说明
A.道德楷模的感染力量是巨大的
B.道德建设是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C.道德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D.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集中体现
19.“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意味着
A.增进智慧与道德修养彼此相互矛盾
B.增进智慧与道德修养都是无止境的
C.单纯的知识修养会造成人格的缺失
D.知识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道德修养
2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这些都是
①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②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蕴集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II卷
二、简答题 在横线上作答,紧扣题意,简明扼要。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4分,共20分。
21.看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更想探究文化生活的意义,关注“文化”的内涵。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____________及其产品。
22.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3.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具有文化传递、沟通、___________的功能。
24.“在汶川地震发生之时,无论我们身在现场,还是在千里之外,都曾感受到举国一致的悲伤;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时,无论我们是中产阶层,还是普通之家,都曾体会过壮美场景带来的欣喜;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之时,无论我们为人父母,还是尚无子嗣,都曾拍案而起,怒不可遏。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整体,我们休戚与共,须臾不曾分离。”
——《南方周末》2009年新年献词
“中国是一个整体,我们休戚与共”,这是因为___________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三、问答题 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5.材料一 “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他们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
——《感动中国》授予张艺谋奥运团队为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
材料二 为了搞好开幕式,张艺谋奥运团队,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研究了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精彩表演,汲取营养,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努力,奥运开幕式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精彩阐述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和世界文明的交融。
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张艺谋奥运团队是怎样做到让“中国惊艳世界”的。(1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体现中国工人阶级风貌的大庆精神,就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们民族和人民展示了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1)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请简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4分)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6分)
附加题: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10分)
2、一般地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衰败期”的生命周期,其运动轨迹被称为“第一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衰败,企业需要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10分)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C 2. D 3. A 4. D 5. A 6. B 7. C 8. D 9. B
10. C 11. B 12. A 13. D 14. C 15. D 16. B 17. B 18. A
19. C 20. A
二、简答题 在横线上作答,紧扣题意,简明扼要。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4分,共20分。
21.精神活动
2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3.共享
24.爱国主义
三、问答题 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5.(10分)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4分)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6分)
26.(10分)
(1)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4分)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6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附加题:
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护、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2、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预见企业发展趋势,居安思危,认识到“第二曲线”代表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长远利益。
③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开辟“第二曲线”。
③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创新要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推动企业的发展由“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变。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会受到习惯势力、传统思想的干扰和制约,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应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保成新事物的成长。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