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哲学生活》二轮复习考点解析
专题一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考点展示
(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二、考点解析
(一)哲学与生活、时代的关系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对一定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具有反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表现在:①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批判功能);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引导、塑造功能)。
(二)关于哲学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哲学?(1)从字义上看,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①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我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为什么?①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题的回答。
3、哲学的基本派别(划分标准?)(1)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缺陷?)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2)唯心主义: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4、哲学的任务和功能;(1)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功能: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1、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产生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3、基本特征:(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2)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哲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源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哲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功能:①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③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第二、知识误区分析
1、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学问不等于科学)
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哲)
3、哲学的功能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任务)
4、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概括和总结)
5、哲学是科学之母(科学研究之母)
6、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地位并列)
7、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辨证关系问题(无辨证一词)
8、真正的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不能等同)
9、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适应于根本观点)
三、例题精选
1、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感觉的集合”。这种观点是( )
A.机械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2、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
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以下属于哲学层面的意识现象是 ( )
A.民间的“实惠”思想 B.《老子》的思想
C.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思想 D.《本草纲目》的思想
4、 材料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彩,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明·王守仁) 材料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还在塞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宋·朱熹)(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2)材料二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影响,试列举它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材料一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反映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材料二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反映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思维当作世界的本原。(2)①各种宗教思想都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另外,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尽管不系统,但都认为有超现实的理念或者上帝、神等主宰世界,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②这些思想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很大危害,我们必须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自觉抵制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影响。
专题二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辨证唯物论和认识论)
一、考点展示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二、考点解析(主要原理)
(一)辨证唯物论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定义、重要性及要求)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4)实际运用: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要把握国情;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方针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等。(根据实际制定计划、方针、政策、方案等)
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实际运用:分析说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性;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可持续发展观等(贯彻、执行、落实、以---为指导等)。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实际运用: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普遍性。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3)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4)实际运用:遵循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经济。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4)实际运用:分析“嫦娥奔月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二)认识论原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内容: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既坚持实践第一观点,又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1)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3、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习题精选
1、(2008广东卷40) 材料l: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0分)答、①从材料l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 ②材料2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2、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解析】本题是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段话为材料而设计的一道组合选择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认识与理解。材料主要说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答案】A
3.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08宁夏卷)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1)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12分)答案要点:(1)①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多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4、( 07广东卷) (17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某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期间,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农民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虚心求教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4万多字的《乡村调查报告》,其中反映的农村真实情况以及提出的合理建议,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问题: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该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完成反映真实情况的调查报告所体现的求真务实精神。
答: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学生深入农村调查,真实反映农村实际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了主观思想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②坚持用矛盾观点看问题。该学生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说明他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该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了解掌握农村真实情况,坚持在实践中求真务实。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该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专题三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
一、考点展示
(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
二、考点解析(主要原理)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客观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人们在客观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造福人类。)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1)、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离不开整体;(2)、二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要求:一方面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和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则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另一方面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状态、趋势)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2、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量变。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
3、事物发展道路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发展壮大,同时,正确对待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客观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反对一风吹,一刀切。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试点推广,典型示范,举一反三)
4、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l)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5、矛盾的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辨证关系:(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四)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1、辨证的否定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内容:(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辨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3)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辨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三、习题精选
1、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该改成"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不是人睡觉用的寝具,而是水井边上的一圈栏杆。词典上注释:床,井上围栏,"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据此回答1~2题。
2.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可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的思维的复杂性 D.人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3.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专题四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观、价值观)
一、考点展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力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人生价值:价值和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下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段性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考点解析(主要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实际运用】①结合我国当前形势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等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③“以德治国”及诚信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④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等。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
【内容】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实际运用】①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②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③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及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1)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相信和依靠群众,为人民谋利和服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实际运用】①用这一原理分析“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正确性;②结合这一原理分析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群众利益无小事,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等。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实际运用】①自然界是人类的朋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的生态价值观。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最高的价值观③党的基本路线是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④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内容】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②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或回报)。③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方法论】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观。
【实际运用】①运用这一原理分析社会中的先进典型人物。(感动中国新闻人物) ②道德楷模的评选活动等
三、习题精选
1、价值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下列属于哲学价值判断的有( )
①田野上的花儿开了 ②这些花儿很漂亮 ③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 ④这些水果真香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这句话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消费心理,经济学家称之为“炫耀性消费”。消费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下列选项中体现消费观与人生价值观正确关系的是( )
①消费方式是人生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②消费品位折射着人生的价值追求
③炫耀性消费扭曲了人生的价值 ④炫耀性消费提升了人生的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吸取我国传统荣辱观之精华,联系当前社会问题,面向中华民族未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上述材料说明( )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③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④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4、自2006年4月1日起,我国对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新增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调整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间接引导投资流向。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C.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现代汉语词典》增补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蓝牙”、“克隆”等新词新义1200余条。这表明( )
A.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在社会意识中反映出来 B.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6、(2005文综·论述)“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比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回答:
(2)在哲学的意义上,守信与失信行为体现了两种性质相反的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据此说明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必要性。(13分)
〖答案〗: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信用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增强人们的信用意识,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信用意识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对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对抑制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