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练习B卷
一、选择题:(20×3分=60分)
1.(2008·江宁期末检测·1)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某中学准备开展以“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君主专制,君权神授 ④“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解析】D ①②④?项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而③容易造成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2.(2009淮北市高三一模?2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2.【解析】A 注意抓住儒、墨、道、法各家代表人物的主张再进行比对即可得出结论。
3.(2009·兴化期中调研·5)“玉”具有温润、坚硬的特点,我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孔子提倡君子佩玉,主要是因为
A.玉石的特点与我国古代的道德规范相吻合
B.玉非常贵重,是财富的标志
C.玉石具有祛除疾病的功用
D.玉饰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3.【解析】A 玉温润、坚硬的特点,与孔子所主张的仁等相近,所以为孔子所喜爱。
4.(2009江苏镇江第三次调研?2)以下图片所示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问题
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解析】C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辨证法的观点。
5.(2009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查一·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是2007年祭孔大典推荐的五句奥运会迎宾语,这五句迎宾语体现的人文奥运理念包括
①平等团结 ②友好相处 ③以礼治国 ④和平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解析】A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反映了平等团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友好相处;、“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反映了和平发展。而以礼治国强调的是等级秩序,材料中也未涉及,故⑨不选。
6.(2009山东省潍坊市二模?8)《管子》“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六畜人徒有数,舟车陈器有禁……”这种规定的实质是
A.划分阶级关系 B.维护生活秩序
C.处理人际关系 D.维护等级差别
6.【解析】D “量”“制”“度”“禁”规定等说明当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差别,属于礼乐制度的内容,礼乐制度是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而建立的。
7.(2009·南通二次调研·2)西汉时期,儒学逐渐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汲取了佛、道的有益内容 B.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C.“四书”“五经”被定为教科书 D.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和欧洲
7.【解析】B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西汉儒学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的理解,A、C选项不符史实,D是影响。
8.(2010苏州五市三区期中卷?2)2009年7月22 ,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8.【解析】C 按照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中日食发生时,汉宣帝的诏令即说明了这一点。
9.(2009苏州市高三调研·2)有人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在董仲舒下列言论中,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9.【解析】B “天人感应”学说的含义为天与人相通,天可以根据人的不同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选项B体现民、君与天之间的关系。
10.(2008·南师附中模拟·3)宋代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 )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仁”与万物俱生
C.“理气论”“心性论” D.封建的伦理道德
10.【解析】A 宋代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理”是万物的本原。
11.(2009·淮姜前如四校联考·15)朱熹《近思录·致知》:“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朱熹之“理”是指:
A.宇宙万物的本原 B.三纲五常
C.事物的客观规律 D.良知
11.【解析】B 朱熹认为“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的伦理纲常,即“三纲五常”。
12. (2010苏州五市三区期中卷·4)最早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一说“即是真理”)”的是
A.陆九洲 B.朱熹 C.王阳明 D.王夫之
12.【解析】A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属于心学的内容,其代表人物是陆九洲和王阳明,按照题目“最早”的限定,本题选A。
13.(2009·镇江二次调研·4)2003年12月lO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宋代一位理学家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 )
A.否定了传统儒学 B.创立了心学
C.阐明了理学的纲常伦理 D.说明了理学有一这定的现实意义
13.【解析】D 这强调理学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作用。
14.(2009江苏南京市二模·2)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14.【解析】B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和行都产生于心”是王阳明的思想,故AC不是其共同点;“探究万物”以明理是朱熹的主张,故D不是其相同点;双方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B为双方共识。
15.(2009·徐州期中联考·2)下列思想最能体现继承和发展关系的是
A.克己复礼---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天人感应
C.格物致知—-致良知 D.人伦者,天理也—-穿衣吃饭即是天理
15.【解析】A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B项中“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可以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而“天人感应”则是董仲舒为“君权神授”找到的理论依据;C项中“格物致知”属于客观唯心,“致良知”属主观唯心的范畴;D项中“人伦者,天理也”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而“穿衣吃饭”则是人的自然欲望。
16. (2009安徽合肥市高三第1次质检?6)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16.【解析】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这话的高度概括,这是民族责任感的体现。
17.(2009宁波市期末考·14)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17.【解析】D 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为君权的合法性披上神学外衣,没有质疑君权的正当性。
18.(2009山东省淄博市一模?5)“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8.【解析】A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新”!所谓新,即明清时期出现的现象,这些现象是以往朝代所没有的,依据这个思路,可以很容易的选出正确答案。
19.(2009山东省潍坊市二模·9)“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提倡进行家庭教育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19.【解析】B 材料信息体现了对父母恭敬孝顺的思想,反映当时的教育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
20.(2009上海市青浦区高三期末?4)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仁者爱仁 ②存天理,灭人欲 ③天人感应 ④民贵君轻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20.【解析】B 能够准确区分出几句话分别是谁的主张即可 ①孔子,春秋 ②朱熹,宋代 ③董仲舒,西汉 ④孟子,战国。
二、非选择题:
21.(2009·通州二次调研·23) 阅读下列材料:
在孔子已远逝于我们两千余年的今天,“孔子热”成了一道鲜明的文化景观。
2005年9月28日,即孔子的诞辰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和台湾孔孟学会等单位将联合举行“海峡两岸同祭孔”活动。此前的9月23日,孔子标准像在山东曲阜正式发布。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建、国学专家呼吁将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人大代表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现代课堂开讲四书五经……
请完成:
(1)“国学专家呼吁将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的根据主要是什么?(4分)
(2)首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是谁?(1分)人大代表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4分)
(3)对于“孔子热”的兴起,有人认为这代表了中国人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2分)
(4)今天,我们纪念孔子,但孔子的思想是否已远离了现代生活?请举例说明。(3分)
21.【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及其影响,试题有一定的思维力度,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和时事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2分)他是私学的创办者;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1分)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文化教育下移。(1分)
(2)董仲舒。(1分)有一定的合理性。(1分)“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普遍价值。(1分)在我国今天,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2分)
(3)此观点片面。(1分)“孔子热”不是完全向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我所用。(1分)
(4)没有。(1分)如民本思想、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博大的教育思想等具有永恒的价值,与显得生活息息相关。(2分,答到任意两点即得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2.((2009·徐州期末调研·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 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打开“新风气”借鉴的其他理论。(4分)
(2)据材料一分析书院兴起的原因。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4分)
(3)材料三是对哪一理论及其弊端的批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批评的看法。(4分)
22.参考答案:
(1)治国、平天下。(2分)佛教和道教的理论。(2分)
(2)原因:佛教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理学家的倡导。(任意2点2分)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2分)
(3)理学,空谈(清议)误国。(2分)看法:不全面。他们不仅有清议,也有实际行动。(言之有理可给分)(2分)
【解析】本题全面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及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可以获得答案。但要注意答案的全面性。第(2)(3)问注意材料的出处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理解它重在考查“理学”产生的原因和目标及对理学的评价。
23. (2009·苏北四市联考·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2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2分)
23.【解析】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历程。题目本身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就可,但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正确理解。
参考答案:(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2分)(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4分)(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2分)(4)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2分)(5)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任答三点2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