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A 出题人:袁巧云 审题人:吴万里 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П卷(非选择题),共34题。卷面总分为100分,时间为90分钟。第Ⅰ卷应涂在答题卡上,考试完毕后,只交第П卷和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单项选择题 (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11年3月,在日本的强烈地震中,福岛第一核电站受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外泄,核辐射危害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专家指出,在辐射剂量较低时,人体本身对辐射损伤能够自我修复,但如果剂量过高,超出了人体内各器官的修复能力,就会引起全身病变。专家的观点体现了: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B.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3.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19世纪法国作家埃勒?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很多的科学幻想成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飞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语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 ①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②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③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4.在高速运行的“神舟”七号轨道舱内,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 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 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5. 2011年1月,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发布了互联网十大热词榜单,“给力”、“上海花祭”、“3Q战争”。“婴儿黑洞”“中俄新蜜月”等词入选,涵盖时事、婚恋、娱乐、网络、灾难等各种社会热点。这说明: A. 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的变化折射出、反映了社会存在的变化 D.社会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6. 2011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上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①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③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解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7.堵车现象并非只存在于个别国家,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对策,德国消除“高峰”时段,以色列让自行车取代汽车,西班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等。这种现象说明: ①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美国生物技术Arteriocyte公司最近利用脐带的造血细胞制造出首批人造血液。人造血液的出现表明了: A.自然的东西是由意识创造的  B.创新意识是实践的来源 C.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能动的反映 D.意识具有极大的能动作用 10.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秸杆的材质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是因为 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变规律、改造世界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③ D.③④ 1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辩证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 B.否定是对旧事物的保留 C.事物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 D.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12.生活中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可我们生病时还是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 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矛盾主、次方面的统一 C.主、次矛盾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13.民间谚语寓意深远,代代相传。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两句谚语的哲学道理是 ①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②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矛盾的重要前提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4. 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上述事实表明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③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④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例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段话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A. 善于运用统一战线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D. 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16. “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 ①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绝对同一的观点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 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7.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诸神之赐、来世之享、天赋权利等解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钱的占有、幸福是奉献的喜悦等观点。分析这些幸福观是否正确的标准是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符合自己时代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 ③把自己的利益、私欲满足感摆在第一位 ④正确的幸福观应该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8.“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的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客观与主观相符合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一古语主要强调了:(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坚持投身实践的重要性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D.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更重要 20.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这表明 ①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养奋发进取、理性和平、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次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 A. 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 B. 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C. 社会心态作为精神因素会对社会现实有反作用 D. 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 22.荀子说:“天下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24.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因为 ①创新能推动我国社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能推动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③创新能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 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A. 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④ 25. 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6.说话要说在点子上,好刚要用在刀刃上,牵牛要牵牛鼻子。这告诉我们办事情要认识的依据是 A.分清主次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抓住主流。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其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27.某校学生自发组织的“爱心社”提出:“不要问别人能为自己做些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不要问国家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表明:( ) ①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实现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④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为前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8.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类应该以自然为师,顺应自然。这一思想启示我们 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B.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和基础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没有本质区别? D.只能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 29.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其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信念、意志、激情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二期末 政治试题 非选择题 共40分 31.日本3·11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引发全球对核安全的反思。我国政府表示,将全面检查核设施,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但我们也审慎地认识到: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核电运行虽然也发生过泄露事件,但总体上是安全的,所以我们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安排不会改变,但要更深入研究,把握核电的规律,科学地利用核电为人类造福。 分析材料说明:我国在发展核电问题方面体现了哪些唯物论道理?(10分) 32.近年来,我国每年平均有近10万人因交通事故丧生,每天都有近300人被车祸夺去生命,交通死亡事故率约占全球的15%,成为交通事故多发国家。针对此情况,我国修改了相关法律。《刑法修正案(八)》修改后,将醉驾、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正式入罪。这次关于“危险驾驶”的入罪,改变了“肇事后再处罚”的方式,不管是否造成后果,只要有危险驾驶行为都予以处罚。这样处罚惩戒将会在减少交通事故和减少人身伤亡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酒驾入罪”走入我们的生活,彰显了保护民生的立法原则。 简要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8分 33.2011年1月22日,新华社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中美两国作为贸易伙伴,相互影响,也会影响到世界。从1979年邓小平访美开启了中美合作新篇章开始,中美合作关系尽管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曲折和困难,但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为中美两国的发展,为世界和地区的繁荣稳定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中美要做伙伴而非对手是双方共同利益的需要,已成为双方的主流民意。中美朝着健康方向是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期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中美关系的发展。(10分) ? ? 34.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每一个感动中国人物,都以其自身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大写了一个“人”,感动和感染着我们每个人。 这给我们的人生价值启示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实现人生价值,使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12分) 高二政治期末答案 1-5 BDCCC 6-10 BBBDA 11-15 DBCAB 16-20 BBACA 21-25 CDCBC 26-30 ABBBD

【点此下载】